标签归档:Linux

Ubuntu设置root用户登录图形界面

先设定一个root的密码,sudo passwd root
1、先设定一个root的密码,sudo passwd root
2、root 登陆,su root
3、备份一下lightgdm,有备无患。
cp -p /etc/lightdm/lightdm.conf /etc/lightdm/lightdm.conf.bak
4、编辑lightdm.conf
sudo gedit /etc/lightdm/lightdm.conf
5、添加一行:
greeter-show-manual-login=true
修改后为:
[SeatDefaults]
greeter-session=unity-greeter
user-session=ubuntu
greeter-show-manual-login=true
重启登陆即可。已经可以输入root了。

自己动手编译Linux内核

一、实验目的

学习重新编译Linux内核,理解、掌握Linux内核和发行版本的区别。

 

二、实验内容

在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重新编译内核。实验主要内容:

A. 查找并且下载一份内核源代码,本实验使用最新的Linux内核2.6.36。

B. 配置内核。

C. 编译内核和模块。

D. 配置启动文件。

本次实验环境是Linux2.6.35内核的环境下,下载并重新编译内核源代码(2.6.36);然后,配置GNU的启动引导工具grub,成功运行编译成功的内核。

 

三、主要仪器设备(必填)

Linux环境:utuntu10.10,linux内核2.6.35

待编译内核:linux2.6.36

 

四、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

【1】下载内核源代码

从http://os.zju.edu.cn/newlinux/files/jijiangmin网站上下载最新的Linux内核2.6.36。

 

【2】部署内核源代码

打开终端,更改用户权限为root。具体做法是在终端输入sudo su,然后按提示输入密码。判断是否是root用户是使用whoami命令,若输出为root则已经切换到root账户。

输入mv linux-2.6.36.tar.gz  /usr/src,目的是把下载的内核源代码文件移到/usr/src目录。

输入cd /usr/src切换到该目录下。

输入tar zxvf linux-2.6.36.tar.gz,目的是解压内核包,生成的源代码放在linux-2.6.36目录下。

输入cd linux-2.6.36,切换到该目录下。

输入cp /boot/config-,然后按下Tab键,系统会自动填上该目录下符合条件的文件名,然后继续输入 .config,目的是使用在boot目录下的原配置文件。

 

【3】配置内核

配置内核的方法很多,主要有如下几种:

#make menuconfig  //基于ncurse库编制的图形工具界面

#make config  //基于文本命令行工具,不推荐使用

#make xconfig  //基于X11图形工具界面

#make gconfig  //基于gtk+的图形工具界面

由于对Linux还处在初学阶段,所以选择了简单的配置内核方法,即make menuconfig。在终端输入make menuconfig,等待几秒后,终端变成图形化的内核配置界面。进行配置时,大部分选项使用其缺省值,只有一小部分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。

对每一个配置选项,用户有三种选择,它们分别代表的含义如下:

<*>或[*]——将该功能编译进内核

[]——不将该功能编译进内核

[M]——将该功能编译成可以在需要时动态插入到内核中的代码

本实验在make menuconfig后,把ext2和ext3文件系统编译进内核。如果用户是在虚拟机下编译的,那么一般要把SCSI设备编译进内核。不是在虚拟机下编译的也可以把它编译进去,不会有什么影响的。

 

【4】编译内核

这步是时间最长的一个步骤,一般在3个小时左右。

编译内核只需在终端输入make,然后等待编译的完成。

 

【5】编译和安装内核模块

输入make modules_install,这步很快能完成。

 

【6】安装内核

输入make install

 

【7】生成启动

依次输入:

sudo mkinitramfs -o /boot/initrd.img-2.6.36

sudo update-initramfs -c -k 2.6.36

sudo update-grub2  //自动修改系统引导配置,产生grub.cfg启动文件。

 

五、实验结果和分析

把内核源代码移动到目录/usr/src,如下图

 

在成功执行语句

sudo mkinitramfs -o /boot/initrd.img-2.6.36

sudo update-initramfs -c -k 2.6.36

后的boot目录,如下图

 

在成功执行语句

sudo update-grub2

后grub.cfg文件中增加了新内核的启动项,如下图

 

在所有的实验步骤成功完成后,重新启动,可以发现在启动项中多了两项,分别为Linux2.6.36模式和Linux2.6.36 recovery模式,选择Linux2.6.36模式,进入新的内核,若在启动过程中没有跳出错误提示,表示已经成功了。

进入系统后,打开终端,输入uname -a,输出如下图,表明现在已经是2.6.36的内核了

 

常用命令:编译内核: 
# cd /usr/src/linux 
# make dep -----链接程序代码与函数库. 
# make clean -----删除不必要的模块和文件. 
# make bzImage -----开始编译系统内核. 
# make modules -----开始编译外挂模块. 
# make modules_install -----安装编译完成的模块. 


# mkinitrd /boot/initrd-2.2.5-15.img 2.2.5-15


编译64位内核

    make ARCH=x86_64 menuconfig
    make ARCH=x86_64
    make ARCH=x86_64 modules_install
    make ARCH=x86_64 install

Grub2 -- grub.cfg详解

grub.cfg 默认为只读,要修改前先设为可写
sudo chmod +w /boot/grub/grub.cfg
set default=0
#默认为0
insmod jpeg
#添加jpg支持,如要使用png或tga文件做背景,加上 insmod png或insmod tga
insmod ext2
#除了用作启动的分区外,其他分区格式可在menu底下再添加
set root=(hd0,7)
#设定root分区
search --no-floppy --fs-uuid --set f255285a-5ad4-4eb8-93f5-4f767190d3b3
#设定uuid=****的分区为root,和上句重复,可删除
# 以下为终端配置
if loadfont /usr/share/grub/unicode.pf2 ; then
#设置终端字体,unicode.pf2支持中文显示
set gfxmode=640x480
#设置分辨率,默认为 640x480,可用800x600,1024x768,建议跟你想设定的图片大小一致
insmod gfxterm
#插入模块 gfxterm,支持中文显 示,它还支持 24 位图像
insmod vbe
#插入 vbe 模块,GRUB 2 引入很多模块的东西,要使用它,需要在这里加入
if terminal_output gfxterm ; then true ; else
# For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ith versions of terminal.mod that don't
# understand terminal_output
terminal gfxterm
#设置 GRUB 2 终端为 gfxterm
fi
fi
set timeout=10
background_image (hd0,7)/boot/images/1.jpg
#设置背景图片
### END /etc/grub.d/00_header ###
### BEGIN /etc/grub.d/05_debian_theme ###
set menu_color_normal=white/black
set menu_color_highlight=cyan/black
#这两行为 Debian 下的菜单颜色设置,如果默认的话,你会发现背景完全被蓝色挡住了,你需要修改 blue 为 black,这样背景就会出现
### END /etc/grub.d/05_debian_theme ###
# 10_linux 为自动添加的当前root分区linux引导项
### BEGIN /etc/grub.d/10_linux ###
#菜单项,要包括 menuentry 双引号" " 和大括号 { }才完整,否则不显示菜单
menuentry "Ubuntu, Linux 2.6.31-9-386" {
insmod ext2
set root=(hd0,7)
search --no-floppy --fs-uuid --set f255285a-5ad4-4eb8-93f5-4f767190d3b3
#这句与set root=(hd0,7)重复,可删除
linux /boot/vmlinuz-2.6.31-9-386 root=UUID=f255285a-5ad4-4eb8-93f5-4f767190d3b3 ro quite splash
#不喜欢看到一长串的, roo=UUID=***可用root=/dev/sda7代替
initrd /boot/initrd.img-2.6.31-9-386
}
### END /etc/grub.d/10_linux ###
### BEGIN /etc/grub.d/20_memtest86+ ###
menuentry "Memory test (memtest86+)" {
linux16 /boot/memtest86+.bin
}
### END /etc/grub.d/20_memtest86+ ###
# 自动添加存在于其他分区的系统引导项
### BEGIN /etc/grub.d/30_os-prober ###
#windows 启动菜单
menuentry "Windows Vista (loader) (on /dev/sda1)" {
insmod ntfs
#windows格式为ntfs,或为fat32改为 insmod fat
set root=(hd0,1)
search --no-floppy --fs-uuid --set ece067d2e067a196
#可删除
#grub2比较先进的地方就是如果发现windows启动是通过ntldr 引导的,定为2000/xp/2003,会在这加上 drivemap -s (hd0) ${root} ,作用相当于grub的map,可正常启动非第一硬盘的xp/2003系统。
chainloader +1
}
# 查找到其他分区上的linux系统并自动添加
menuentry "Ubuntu karmic (development branch) (9.10) (on /dev/sda3)" {
insmod ext2
set root=(hd0,3)
search --no-floppy --fs-uuid --set 4d893970-0685-44ed-86b3-1de45b2db84a
linux /boot/vmlinuz-2.6.31-9-generic root=/dev/sda3
initrd /boot/initrd.img-2.6.31-9-generic
}
#若存在macos会自动在这里添加。
### END /etc/grub.d/30_os-prober ###
# 以下为手动添加的菜单项
### BEGIN /etc/grub.d/40_custom ###
menuentry "CDLinux"{
set root=(hd0,8)
linux /CDlinux/bzImage root=/dev/ram0 vga=791 CDL_LANG=zh_CN.UTF-8
initrd /CDlinux/initrd
}
### END /etc/grub.d/40_custom ###
# 手动添加时,硬盘编号从0开始(hd0),主分区编号从1开始(hd0,1),逻辑分区从5开始(hd0,5)
二、grub2终端部分命令介绍
在出现选择菜单时,按C进入终端命令行模式,按E进入当前菜单项编辑模式(和grub一样),编辑中按Ctrl + C退出,按Ctrl + X 以编辑内容启动。
1. help
查看命令用法,显示所有可用命令
help search
search 命令用法
2. ls
列出当前的所有设备。如 (hd0) (hd0,1) (hd0,5) (hd1) (hd1,1) (hd1,2) .......
ls -l
详细列出当前的所有设备。对于分区,会显示其label及uuid。
ls /
列出当前设为root的分区下的文件
ls (hd1,1)/
列出(hd1,1)分区下文件
3. search
search -f /ntldr
列出根目录里包含ntldr文件的分区,返回为分区号
search -l LINUX
搜索label是LINUX的分区。
search --set -f /ntldr
搜索根目录包含ntldr文件的分区并设为root,注意如果多外分区含有ntldr文件,set 失去作用。
4. loopback
loopback命令可用于建立回放设备,如
loopback lo0 (hd1,1)/abc.iso
可以使用lo0设备来访问abc.iso里的内容,比如说,可以从abc.iso里的软盘映像中启动
loopback lo0 (hd1,1)/aa.iso
linux (lo0)/memdisk
initrd (lo0)/abc.img
要删除某一回放设备,可以使用-d参数:
loopback -d lo0
5. set
使用set可以设置变量的值
set root=
set timeout=
需要调用变量的值时,使用${AA},如set root=(hd1,1)
则${root}=(hd1,1)
6. pager
分页显示。
set pager=1
满页时暂停,按space继续
set pager=0
取消分页
7. linux
linux取代grub中的kernel
三、
单linux系统或
硬盘安装时iso放在C盘,umount /isodevice引起的误认为单系统
不能出现菜单项的几种处理方法。
1. 开机自检后时按几下shift键,可调出菜单项
2. sudo update-grub
重建grub.cfg,会发现新的系统而改写grub.cfg,一般能出现菜单项。
3.如第二种方法不能解决,直接修改grub.cfg
把在### BEGIN /etc/grub.d/30_os-prober 中的这一段
if keystatus; then
if keystatus --shift; then
set timeout=-1
else
set timeout=0
fi
else
if sleep$verbose --interruptible 3 ; then
set timeout=0
fi
fi
删除或修改三处set timeout=
四、双硬盘双系统 Grub Loading时间过长的解决方案
grub2的boot.img设定root的uuid从第一分区开始搜索分区的/boot/grub下的模块并加载, 如果linux分区处于第二硬盘甚至第三硬盘,会导致搜索时间过长而,出现菜单时间会长达10多秒。
对双(多)硬盘的情况建议把grub安装在ubuntu所在硬盘的mbr上,/boot分区或 / 分区 尽量靠前,并设该硬盘为启动盘,会大大缩短启动时间。
五、grub2几种修复方法
1. 双系统重装windows造成grub2被改写的修复
方法一 grub4dos0.4.4
在Windows启动项上加上grub4dos启动(不多说了,看置顶贴),重启选择进入grub,在命令行下输入(/boot单独分区的去掉 /boot)
代码:
grub>find --set-root /boot/grub/core.img
grub>kernel /boot/grub/core.img
grub>boot
进入grub2菜单,进入系统后再执行
代码:
sudo grub-install /dev/sd?
方法二 进入Livecd 后修复(感谢billbear)
引用:
sudo -i
mount 你的根分区 /mnt
mount 你的/boot 分区 /mnt/boot #如果有的话
#挂载你其他的分区,如果有的话
# 重建grub到sda的mbr
grub-install --root-directory=/mnt /dev/sda
2. 由于root分区uuid改变造成的不能正常启动,只能进入grub rescue模式的修复
代码:
grub rescue>set
grub rescue>prefix=(hd?,?)/grub
grub rescue>root=hd?,?
grub rescue>set root=hd?,?
grub rescue>set prefix=(hd?,?)/boot/grub
grub rescue>set
grub rescue>root=hd?,?
grub rescue>prefix=(hd?,?)/boot/grub
grub rescue>insmod /boot/grub/normal.mod
grub rescue>normal
这时就可以调出 /boot/grub/grub.cfg,修改相应uuid,
改到命令行下
grub>insmod /boot/grub/linux.mod
grub>set root=hd?,?
grub>linux /boot/vmlinuz-*** root=/dev/sd??
grub>initrd /boot/initrg.img-****
进入系统
hd?,? 是grub文件所在分区 sda? 是/分区。
3. grub模块和配置文件grub.cfg受损无法启动时修复
Livcd启动进入试用
引用:
sudo -i
mount 你的根分区 /mnt
mount 你的/boot 分区 /mnt/boot #如果有的话
# 挂载你其他的分区,如果有的话
# 重建grub到sda的mbr
grub-install --root-directory=/mnt /dev/sda
# 重建grub.cfg
mount --bind /proc /mnt/proc
mount --bind /dev /mnt/dev
mount --bind /sys /mnt/sys
chroot /mnt update-grub
umount /mnt/sys
umount /mnt/dev
umount /mnt/proc
六、 一些补充说明
1. chainloader
grub2将支持 chainloader /file 的用法。
目前支持的文件只有 grub2 的 boot.img 和 grub4dos 的grldr 和 grub.exe。希望正式版能支持 ntldr bootmgr peldr 等文件。
2. drivemap
drivemap 兼容 grub 的 map,主要用于只能从 (hd0) 引导启动的系统如 win2000 xp 2003,可以象 map 用法一样如:
menuentry "Windows XP" {
insmod ntfs
drivemap (hd0) (hd1)
drivemap (hd1) (hd0)
set root=(hd1,1)
chainloader +1
}
实际上 drivemap 有了更方便的用法:
menuentry "Windows XP" {
insmod ntfs
set root=(hd1,1)
drivemap -s (hd0) ${root}
chainloader +1
}
3. grub2 引导软盘img镜像启动
比如要加载(hd1,1)根目录下的 a.img 镜像,先把 memdisk 从 memdisk.gz 中解压出来,用法是:
linux (hd1,1)/memdisk #镜像文件超过2.88M要加上 c=* h=* s=*
initrd (hd1,1)/a.img
boot
现在有bug,加载memdisk会自动重启,beta2还没修正。

Ubuntu下设定root密码

按alt+f2,在弹出的运行窗口中输入:gnome-terminal,回车。
如果新装的系统还没有设置root密码可以在这个界面输入:sudo passwd root,回车后按提示输入两次root的密码(注意,输入时是不会提示*号的,直接输入即可)。

Linux下大于2TB设备分区工具 -- parted介绍

随着单块硬盘容量的增大和硬盘价格的下降,2TB的磁盘使用将很快会普及,由于传统的MBR方式存储分区表的方 式缺陷,将可能导致很多分区工具不能正确地读取大于2TB容量的硬盘而无法正常分区大容量硬盘。其实linux在很早就已经有相关的工具来化解这个困境 了,那就是parted。
parted是类似fdisk的命令行分区软件,假设我们在linux系统中有一块未分区的硬盘挂载为/dev/hdd,下面以实例的方式来讲解如何使用 parted:
注意:parted的操作都是实时的,也就是说你执行了一个分区的命令,他就实实在在地分区了,而不是像fdisk那样,需要执行w命令写入所做的修改, 所以进行parted的测试千万注意不能在生产环境中!!
标记:#开始表示在shell的root下输入的命令,(parted)表示在parted中输入的命令,其他为自动打印的信息

1、首先类似fdisk一样,先选择要分区的硬盘,此处为/dev/hdd:
# parted /dev/hdd
GNU Parted 1.8.1
Using /dev/hdd
Welcome to GNU Parted! Type 'help' to view a list of commands.

2、现在我们已经选择了/dev/hdd作为我们操作的磁盘,接下来需要创建一个分区表(在parted中可以 使用help命令打印帮助信息):
(parted) mklabel
Warning: The existing disk label on /dev/hdd will be destroyed and all data on this disk will be lost. Do you want to continue?
Yes/No?(警告用户磁盘上的数据将会被销毁,询问是否继续,我们这里是新的磁盘,输入yes后回车) yes
New disk label type? [msdos]? (默认为msdos形式的分区,我们要正确分区大于2TB的磁盘,应该使用gpt方式的分区表,输入gpt后回车)gpt

3、创建好分区表以后,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分区操作了,执行mkpart命令,分别输入分区名称,文件系统和分区 的起止位置
(parted) mkpart
Partition name? []? dp1
File system type? [ext2]? ext3
Start? 0
End? 500GB

4、分好区后可以使用print命令打印分区信息,下面是一个print的样例
(parted) print
Model: VBOX HARDDISK (ide)
Disk /dev/hdd: 2199GB
Sector size (logical/physical): 512B/512B
Partition Table: gpt
Number Start End Size File system Name Flags
1 17.4kB 500GB 500GB dp1

5、如果分区错了,可以使用rm命令删除分区,比如我们要删除上面的分区,然后打印删除后的结果
(parted)rm 1 #rm后面使用分区的号码
(parted) print
Model: VBOX HARDDISK (ide)
Disk /dev/hdd: 2199GB
Sector size (logical/physical): 512B/512B
Partition Table: gpt
Number Start End Size File system Name Flags

6、按照上面的方法把整个硬盘都分好区,下面是一个分完后的样例
(parted) mkpart
Partition name? []? dp1
File system type? [ext2]? ext3
Start? 0
End? 500GB
(parted) mkpart
Partition name? []? dp2
File system type? [ext2]? ext3
Start? 500GB
End? 2199GB
(parted) print
Model: VBOX HARDDISK (ide)
Disk /dev/hdd: 2199GB
Sector size (logical/physical): 512B/512B
Partition Table: gpt
Number Start End Size File system Name Flags
1 17.4kB 500GB 500GB dp1
2 500GB 2199GB 1699GB dp2

7、由于parted内建的mkfs还不够完善,所以完成以后我们可以使用quit命令退出parted并使用 系统的mkfs命令对分区进行格式化了,此时如果使用fdisk -l命令打印分区表会出现警告信息,这是正常的
#fdisk -l
WARNING: GPT (GUID Partition Table) detected on '/dev/hdd'! The util fdisk doesn't support GPT. Use GNU Parted.
Disk /dev/hdd: 2199.0 GB, 2199022206976 bytes
255 heads, 63 sectors/track, 267349 cylinders
Units = cylinders of 16065 * 512 = 8225280 bytes
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
/dev/hdd1 1 267350 2147482623+ ee EFI GPT #mkfs.ext3 /dev/hdd1
#mkfs.ext3 /dev/hdd2
#mkdir /dp1 /dp2
#mount /dev/hdd1 /dp1
#mount /dev/hdd2 /dp2